新闻媒体
![]() |
护佑生命70载 建功碧海新时代 |
![]() |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布厅 |
![]() |
2021-08-31 10:00 |
![]() |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 孙文剑】2021-08-31 10:04:35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4天前刚刚举行了交通运输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在这里举行一场专题发布会,主题是:"护佑生… |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 孙文剑】2021-08-31 10:04:35
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4天前刚刚举行了交通运输部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在这里举行一场专题发布会,主题是:"护佑生命70载 建功碧海新时代",向大家主要介绍中国救捞创建70年来取得的成就。出席今天专题发布会的嘉宾有: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雷先生,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副局长张建新先生。我是交通运输部的新闻发言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孙文剑。
今年是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救捞创建70周年。可以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坚强领导和精心指导下,中国救捞坚持弘扬"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样的一个救捞精神,"将人民放在心中,将使命扛在肩上",切实筑牢海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下面,首先请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雷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 王雷】2021-08-31 10:13:29
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今年是中国救捞创建70周年。非常高兴出席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感谢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交通运输行业和救捞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救捞隶属于交通运输部,是唯一一支国家海上专业救助打捞力量,承担着对中国水域发生的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人命救助、船舶和财产救助、沉船沉物打捞、海上消防、清除溢油污染及其他为海上运输和海上资源开发提供安全保障等公益职责,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三救一捞"(即人命救助、环境救助、财产救助,应急抢险打捞),同时还代表中国政府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海运双边多边协定的义务。
1951年8月24日,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中国救捞的前身中国人民打捞公司在中国共产党的发源地上海成立。70年来,中国救捞从一开始只有120名职工、一艘125kW的小拖轮和几只小平驳的简陋队伍发展到现在拥有近万人的专业团队和世界一流的救捞装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救捞发展之路。中国救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弘扬"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自1951年创建至今,共救助海上遇险人员82783名,其中外籍遇险人员12703人;救助遇险船舶5424艘,其中外籍遇险船舶957艘;打捞沉船1827艘,其中外籍沉船99艘,以实际行动坚决守住海上安全最后一道防线,被沿海群众誉为"当代妈祖",切实发挥了海上应急救援"国家队"和主力军的作用,是党和国家构筑在海上的德政工程。
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救捞已初步建成了全方位覆盖、高海况运行、配置科学、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三位一体"的海空立体救捞网络,救捞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一是救捞布局日趋完善。目前,中国救捞的力量部署有效覆盖我国全部沿海水域、国际搜救责任区,在中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从北起鸭绿江,南至南沙群岛共设置了24个救助基地、88个救助船舶值班待命点、8个救助飞行基地、115个临时起降点,并建立了19支应急救助队,实现了365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二是应急能力稳步提升。中国救捞实行动态值班制度,针对各海区的救助特点,实时对救捞船舶、直升机等装备和人员进行优化,将大马力救助船部署在通航密集区和事故多发水域,最大限度发挥海、陆、空联动效应。目前,救捞应急保障力量在9级海况下能够出动,在6级海况下能够实施有效救助。
三是救捞装备日新月异。目前拥有各类救捞船舶达209艘、救助直升机20架。主力救助船功率达到9000千瓦,抗风浪能力达到12级风14米浪高。最大的救助船"101"系列共三艘,满载排水量达7000吨,作为救助旗舰配置在3个海区。打捞工程船单船起重能力达到5000吨;整体沉船打捞能力已达50000吨;饱和潜水从无到有,并已具备300米水深作业能力,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深度已经达到500米;遥控无人潜水器作业深度达到6000米,一次溢油综合清除回收能力单船达到3000吨;救助直升机飞行救助半径110海里,单次最大救助人数可达20人。飞行救助实现了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跨区域长距离救助和船载直升机联合救助。
四是救捞队伍日趋精干。目前,中国救捞拥有职工近万人,主要包括从事救助、打捞、飞行工作的"三方面力量",其队伍的核心是"四大员",也就是船员、飞行员、潜水员、救生员。这支队伍专业技术人员占比55%,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一半,职工平均年龄36岁。
165365比分网下一步,中国救捞将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扎实推进新时代救捞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未来5年,中国救捞将基本建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江海兼备、快速反应、处置高效的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应急救助抢险打捞效率和处置效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是实现海域有效覆盖。海上救助力量在沿海离岸100海里以内水域形成多重覆盖,200海里重点海域加强,依托应急救捞基地,动态优化部署救捞力量。二是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沿海离岸100海里以内重点水域应急达到时间不超过90分钟,具备内陆深水应急救捞快速处置能力;救助航空器有效实施全天救助;人命救助有效率不低于96%。三是加强高效处置能力。海上100米水深以内沉船整体打捞吨位不低于10万吨,强化6000米水下机械扫测打捞作业能力,离岸50海里以内水域溢油清除能力不低于1000吨。
我先说这些,谢谢大家。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 孙文剑】2021-08-31 10:15:22
谢谢王局长。今天要发布的内容就是这些。现在进入答问环节,按照惯例,请提问前通报一下所在的媒体单位。
【央视记者提问】2021-08-31 10:16:55
请问王局长,我国首次500米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已取得成功,能否介绍一下此次实验的相关情况。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 王雷】2021-08-31 10:20:01
谢谢提问!
在交通运输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2014年完成饱和潜水313.5米作业的基础上,经过了7年的艰辛攻关,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于近期成功完成了我国首次500米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在这里,我先向记者朋友们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饱和潜水:
饱和潜水是一种使人也就是使潜水员可以直接暴露在高压环境下,实现长时间、大深度工作的潜水作业方式,与机械作业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灵活性和实用性,也是人类向海洋空间和生理极限挑战的前沿技术,因此西方国家一直在大力发展饱和潜水作业技术,并将其应用于水下大深度精细复杂环境下的搜救、打捞、安装、探查等作业。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饱和潜水技术的探索,2006年实现我国饱和潜水零的突破,下潜深度103.5米,2013年下潜深度增至198米,2014年用饱和潜水作业方式创造了313.5米的国家饱和潜水记录。饱和潜水技术的发展有力提升了我国深水作业的能力,如在"桑吉"轮深水抽油应急处置、香港输气管线应急抢修等重大抢险打捞任务中,充分展现了饱和潜水作为深水复杂作业技术的"皇冠"作用。
这次500米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从今年5月22日开始实施。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的9名饱和潜水员进舱实验。5月27日舱内加压至500米,咱们这9名饱和潜水员在51个大气压的高压环境下,一共停留了176个小时,开展完成了各项模拟出潜钟巡回实验项目,其中6月3日潜水钟加压至502米,突破了500米深度的大关。6月25日,9名饱和潜水员安全减压返回常压、走出舱门,这意味着我国首次500米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圆满完成,也标志着我国成为仅有的几个具备500米这一饱和潜水深度级别的一个国家。
出舱之后,参试潜水员又集中进行了三周的生理监测和系统全面的体检,最新报告显示,所有潜水员各项生理心理指标健康稳定,符合实验预期目标。至此,整个500米饱和潜水陆基载人实验圆满成功。下一步,在此次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将择机进行500米饱和潜水海试作业。
谢谢。
【中国交通广播记者提问】2021-08-31 10:20:53
目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由于救捞系统有着代表中国政府履行海上国际公约、承担海上救助打捞的职责,不可避免的会接触一些外籍船舶和外籍遇险人员,我们的救援人员是如何规避感染风险,做好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副局长 张建新】2021-08-31 10:24:46
谢谢你的提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统一领导下,根据交通运输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的统筹部署,救捞系统充分考虑国(境)外疫情复杂严峻形势和应急救捞工作的"外向型"特点,结合救捞工作实际,不断科学优化细化涉及外籍船舶和人员的应急救助行动方案预案,严格对获救人员和参与行动的救援人员进行封闭管理,并重点加强了遇险人员核查、获救安置、后续情况跟踪和救助人员防护、救捞装备消杀、船上隔离区域设置等关键环节,确保了在有效防范疫情传播蔓延的前提下,稳妥高效执行涉及外籍船舶和外籍遇险人员救援行动。2021年以来,救捞系统已成功救助外籍人员247名,救助外籍船舶12艘,在忠诚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同时,确保了救援人员安全。
一是提前掌握信息。为确保疫情期间应急救助周全稳妥高效,在执行救援任务前,任务单位会加强与搜救、海事、海关、卫生健康、移民边检等部门及船东或代理等单位的沟通协调,确保信息及时共享、人员及时管控、疫情及时处置。同时,充分利用核酸检测、健康码、船舶人员动态信息等,研判外籍人员的健康状况,科学评估应急救援行动的安全风险,精准制定具体的应急行动方案和防控措施。
二是严格做好防护。在执行救援任务期间,我们科学控制直接参与救援的人员数量,要求救援人员充分做好个人防护,比如穿戴严密的防护服,对救助船舶和航空器做好消杀等。海上救捞本来就是个高风险的职业,穿戴防护服对我们一线救捞人员执行救助任务带来了困难。纵然如此,他们仍然冒着巨大风险,秉承着生命至上的理念,无私救助遇险人员和船舶。同时,我们会参照疑似病员管理要求,提前设置临时安置隔离区,严格获救人员转运期间的管理。
三是做好后续处置。救援任务结束后,我们会对获救人员涉及区域进行有效消杀处理,并通过健康码、核酸检测等手段及时有效跟踪他们的健康状况。在未确定健康前,会对参与救援的救助单元和人员进行隔离管控,确保有效防范疫情传播蔓延。
谢谢。
【新华社记者提问】2021-08-31 10:25:31
刚刚王雷局长提到的"桑吉"轮救援,以及"隆庆1"轮、"光汇616"轮等危化品船舶救援,请问我国救捞系统在危化品船舶应急处置能力方面有哪些独门绝技?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副局长 张建新】2021-08-31 10:30:11
谢谢你的提问!
危化品船舶救援具有风险高、难度大、时间紧迫、作业复杂等难点,对救援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对国家海上专业救捞队伍而言,这是我们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工作重点。独门绝技谈不上,但是我们确实有自己的办法。具体来讲,我们按照"五路并进"的原则统筹加快推动危化品应急处置能力建设:
一是着力加强危化品应急处置方案预案的编制修订,建立完善了突发事件应急反应和指挥程序,编制了遇险危化品船专项行动指南,进一步增强组织指挥、现场行动、风险防控等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
二是着力加强危化品应急处置装备能力提升,目前救捞系统已建成我国最大的具备3000吨溢油回收能力的专业溢油回收船"德澋"轮,购置了一大批溢油控制清除、消防灭火、防护探测等设备物资,并将在"十四五"期继续推进溢油回收船、大吊力起重船等大型装备建设及相关封堵、阻燃、卸载、清除等设备补充完善,进一步提升专业装备能力水平;
三是着力加强危化品应急处置技术研发应用,依托救捞行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加快大面积海上溢油、沉船渗油、危化品污染等应急处置技术的研发应用,进一步提升前沿科技对应急救捞效能的促进作用;
四是着力加强危化品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一线队伍对常见危化品应急处置培训和训练,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应急处置演练,并在北海、东海、南海海区分别成立一支特勤救助队,负责紧急情况下危化品应急措施和处置行动,另外,还通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成立危化品应急处置辅助决策专家库、加强与国内及香港特区相关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交流增进危化品船舶救援经验和技术,提高危化品应急处置科学化水平;
五是着力加强典型案例的总结评估,结合近年来多起海上危化品船舶救援案例进行分析评估,及时经验和方法,查找差距和不足,有针对性增强装备、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配置,进一步提前做好实战准备,确保"打一仗、进一步"。
救捞系统通过周密部署各项有力措施,不断提高危化品应急处置能力,全力做到有难必救、有救必成、关键时刻能发挥关键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危化品船舶险情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环境污染和财产损失,忠实履行好职责。谢谢。
【央广经济之声记者提问】2021-08-31 10:31:39
作为国家专业救助打捞队伍,能否介绍一下目前我国在大吨位沉船打捞方面的情况?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 王雷】2021-08-31 10:35:27
谢谢提问!
大吨位沉船打捞一直是国际打捞界的难题,也是中国救捞坚持不懈长期攻关的关键技术,经过多年努力已取得了一些突破。
一是大吨位沉船打捞装备有了质的飞跃。在交通运输部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先后建造列编了10余艘现代化大型抢险打捞工程船,大吨位沉船打捞装备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二是大吨位沉船打捞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中国救捞突破传统打捞方式,在实践中加强技术探索应用,先后开发应用了沉船水下扫测定位技术、计算机控制液压同步提升沉船打捞技术、非开挖定向钻机攻穿千斤等新技术。特别是在韩国"世越号"沉船打捞过程中,探索研发了一系列新技术,如在坚硬海底穿引钢索或钢梁技术,适用于沉船舱室不规则空间的气囊浮力提升技术,具有升沉补偿功能的沉船整体液压同步提升技术,以及在沉船打捞作业时水面船舶、提升系统及水下沉船间的耦合运动及风险控制策略等,实现了大吨位沉船打捞技术的新突破。
三是大吨位沉船打捞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突破。中国救捞不断强化自主研发能力。目前,救捞系统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吨位沉船整体打捞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已进入后期成果验证阶段,随着这些成果的转化应用,我国沉船打捞技术也将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目前,通过装备建设和技术研发,我国海上60米以浅沉船整体打捞能力已达到5万吨。预计到"十四五"末,海上100米以浅沉船整体打捞吨位能力将达到10万吨,海上大吨位沉船打捞能力将会显着的提升。谢谢。
【人民网记者提问】2021-08-31 10:36:05
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是我国第一支专业救助飞行队,我在《紧急救援》那部电影中也感受了他们的风采。能介绍一下他们的相关情况吗?谢谢。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副局长 张建新】2021-08-31 10:40:01
谢谢你的提问!
飞行救助是海上救助中最快捷高效的一种救助手段。今年不仅是中国救捞创建70周年,也是我们救助飞行队成立的第20个年头,飞行队的创建填补了我们国家海上救助飞行的空白。目前救捞系统拥有四个救助飞行队,建立起了较完整的飞行、救生、机务队伍。同时拥有救助直升机20架,救助飞行基地8个,飞行起降点115个,救助范围覆盖我国沿海重要海域,初步形成了覆盖我国沿海的空中救助飞行体系,飞行救助已经成为我国"三位一体"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救捞70年救助的80000多人中,有5500多人是这支年轻的队伍所救。其中更是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先进典型。特别是女搜救机长宋寅,已经救助近300名遇险人员,成为了广大年青人学习的榜样。去年上映的电影《紧急救援》,就是以宋寅为原型,讲述了救捞人坚持生命至上,不断超越自我的感人事迹。
"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部救助飞行队将进一步落实《加快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意见》的要求,按照24小时全天候值班待命要求,配置航程更远、性能更优、具备夜间以及复杂气象条件下运行能力的中型救助直升机,实现快速出动、快速到达、快速施救,同时推进17个救助飞行基地的建设,力争实现救助直升机在沿海离岸200海里以内水域形成多重覆盖,有效处置应对海上突发事件。谢谢。
【中国交通报记者提问】2021-08-31 10:40:55
我们常听说"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请问救捞系统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践行这一精神的?有没有案例分享给我们?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副局长 张建新】2021-08-31 10:43:17
谢谢你的提问!
"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是对救捞人不畏艰险、战风斗浪实际工作状态和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初心使命的高度概括,是救捞系统优良传统和广大职工的智慧结晶。70年来,"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已经成为救捞人的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成为激励救捞职工奋勇拼搏,无私奉献,完成各项救助打捞任务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在这我跟大家一块分享一个案例。就在上周,国际海事组织第125次理事会审议通过了2021年度海上特别勇敢奖建议名单。我国政府提名的南海救助局广州救助基地应急救助队获因为在"宏翔819"轮救助中的突出表现获得"海上特别勇敢奖表彰证书"。
2020年7月25日深夜,福建漳州籍散货船"宏翔819"轮在汕头南澳以东的台湾海峡南部海域翻扣,船上9名船员失联。南海救助局广州救助基地应急救助队紧急从300海里以外的基地驰援现场,在没有潜水支持保障船的情况下实施紧急救援。救捞潜水员克服水流急、船体巨大、船舱结构复杂、障碍物众多等诸多困难,经过20余小时的不间断潜水搜寻,最终成功救出1名幸存者,并找到4具遇难者遗体。
国际海事组织每年评选一次"海上特别勇敢奖",主要表彰那些在面临自身生命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特别勇敢的行动,以超乎寻常的勇气,设法救援海上人命、防止或最大限度减小对海洋环境损害的人们。自2007年设立以来,中国救捞共荣获一枚奖章、9份表彰证书和22封表扬信。
我也是一名救助船长出身,对救捞精神有着特别的理解和感悟。其实在应急救助抢险打捞任务中,救捞一线职工往往只有一个信念,就是千方百计救援遇险生命。每当台风寒潮来临时,我们的救助船总是逆风前行;在水下救援翻扣船时,潜水员在海底把自己的呼吸器给遇险群众;我们的直升机救生员宁愿负伤也咬牙坚持完成救援任务,我想救捞精神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成为了救捞人光荣的职业信仰,救捞精神是救捞事业这个党构筑在海上德政工程的最好诠释。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提问】2021-08-31 10:44:26
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中对中国救捞的发展提出了哪些要求?中国救捞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在交通强国建设中奋勇争先?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 王雷】2021-08-31 10:47:38
谢谢提问!2019年9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建设交通强国,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时代做好交通工作的总抓手。《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应急救援专业装备、设施、队伍建设等要求,为新时代救捞工作指明了方向。对我们来说,核心要义就是不断提升救捞履职能力,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救得下来、潜得下去,捞得起来。
中国救捞将及时对标《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对救捞工作的总要求,牢牢抓住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的新机遇,抓紧推进即将印发的《救捞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实施,重点把握好四个方向:
一是推动拓展延伸,提升海域有效覆盖。力争使海上救助力量在沿海离岸100海里以内水域形成多重覆盖,200海里重点海域加强,依托救捞基地,强化南海海域救捞力量布局;
二是坚持系统观念,充分发挥救助、打捞、飞行三支队伍的协同优势,科学配置力量,形成联动效应,推动融合发展,提升应急处置效率。
三是创新驱动引领。突破关键技术研发应用,要重点推进高海况下群体性遇险人员救助、深远海搜寻扫测定位、大吨位大深度沉船快速整体打捞、大面积海上溢油和沉船存油及危化品污染等应急处置技术研发应用。
四是强化内外衔接。拓展打捞市场运营。推动救捞力量走向世界,拓展国际市场。
我相信在交通运输部党组的坚强领导下,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新的契机,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乘势而上,接续奋斗,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救捞一定能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应急安全保障。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提问】2021-08-31 10:48:45
谢谢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刚才王局长提到的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能不能介绍一下?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 王雷】2021-08-31 10:51:05
谢谢你的提问!
2019年8月28日印发了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的意见》。这是交通运输部党组对救捞中长期发展做得一个顶层设计,并精心绘制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的核心就是实现救捞高质量发展,从战略布局到装备研发、从科技创新到救捞能力提升,从管理能力到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符合国家应急体系和交通强国建设需要的专业救捞队伍。具体来说:
其总体布局是在我国管辖海域和内陆重点水域完善救捞力量布局,形成管理层级清晰、协调指挥顺畅、资源整合共享、规划布局合理、社会效益显着的专业救助打捞格局。
其主要内容是"八个子体系"建设。一是要突出深海内水,健全设施装备体系。不断完善内陆水域救捞资源配置,加快深远海救捞装备配置;二是要突破核心技术,健全科技创新体系。重点突破高海况条件下群体性遇险人员快速搜救、深远海搜寻扫测救捞等应急处置技术研发。三是要聚焦"专精强特",健全人才队伍体系。以深潜水装备技术研发、深海搜寻扫测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强深海救捞技术团队建设。四是要深化行业融合,健全应急联动管理体系。五是要坚持共建共享,健全国际合作体系。积极拓展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深远海作业服务等救捞任务。六是要立足固本强基,健全法规标准体系;七是要强化风险防控,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八是要弘扬救捞精神,健全救捞文化体系。
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按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目标将基本建成交通强国。我相信,通过不懈努力,届时中国救捞的整体实力、保障效果将位居世界前列,有效支撑交通强国战略目标实现。专业救捞力量在我国重点水域形成多重覆盖,高效应对水上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实施深远海重要通道救捞力量的机动部署和应急保障。谢谢。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 孙文剑】2021-08-31 10:53:22
谢谢王局,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加,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