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尽管我市受到经济增速放缓,企业效益和房地产行业增速下滑以及结构性减税政策等因素影响,但全市财税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共同努力、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强化税费征管,提高收入质量,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继续保持平稳较高增长。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5.46亿元,增长25.1%,增幅居全省第二位,黄淮四市第一位;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78亿元,增长24.8%,支出规模在全省居第六位,增幅排名第七位。预算执行情况较好,经济发展保障有力。
一、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收入较高增长
一是积极支持税务部门依法征税,完善协税、护税机制,强化征收手段,严格税收级次。加强车辆、房地产等新增税源的征管,一律按照先纳税后办证的规定办理。二是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的收缴入库管理。按照“收支两条线”和国库收缴管理规定,及时将各项非税收入收缴入库。三是配合国土部门,学习外地经验,逐片开发、滚动发展,推开净地出让、净地加基础设施出让,管好经营一级市场,放活二级市场,增加土地的收益率,加快项目建设速度。同时,建立宗地管理制度,严格成本控制,降低费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清理欠缴土地出让金,实行规范管理。四是加强财政收入督导。组成13个督导小组,分别对县区、管理区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督导和调研。通过查找问题、收集情况、督促征管等方式推动财政收入应收尽收。
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7.42亿元,增长22.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55.46亿元,为预算数的109.4%,增长25.1%,增收11.13亿元。分级看,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8.23亿元,增长31.2%,增收4.34亿元;县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7.23亿元,增长22.3%,增收6.79亿元。构成看,全市税收收入完成42.32亿元,增长23.4%,增收8.02亿元,税收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6.3%,高于全省4.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明显提高。其中,主体税种完成29.53亿元,增长21.9%,增收5.3亿元;小税种完成12.79亿元,增长27.1%,增收2.72亿元。非税收入完成13.13亿元,增长30.9%,增收3.1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为23.7%。位次看,收入总量在省辖市中排名第14位,收入增幅在全省排名第2位。
二、狠抓均衡支出,提高资金运行效益
一是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安排支出预算,确保工资、津补贴和离退休干部职工退休金的及时发放。二是保证正常运转,对省、市政府确定的十件实事等各项支出,及时进行安排。三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加快专项资金分配和下达,着力提高预算支出的及时性、均衡性和有效性。妥善安排法定支出、涉及稳定的支出和重点工程支出,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四是有效压缩行政费用,尤其是出国、购车、招待等费用。
2012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278亿元,增24.8%,增支55.21亿元,为预算数的99.4%。支出规模和增幅位居各地市第6位。分级看,市本级支出43.05亿元,增长11.1%,增支4.30亿元。县区支出234.95亿元,增长27.7%,增支50.91亿元。位次看,支出规模在省辖市排名第6位,支出增幅排名第6位。全市民生支出210.95亿元,增长25.7%,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为75.9% 。其中,教育、科学技术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33.9%、29%和36.7%;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分别增长2%、17.8%和9.8%;节能环保和住房保障支出分别增长28.6%、73.8%;城乡社区事务、交通运输和粮油物资储备事务分别增长11.2%、6.8%和73.8%。民生和重点支出保障较好。
(办公室、国库科)